预约电话:0377-60163696 人工预约平台

陈列展览

临时陈列
系列报道之九:汉镜铭语——镌刻在青铜上的文明印记
2025-11-06

南阳市博物院特展“照见星河——铜镜里的风华长卷”,汇集了战国至明清百余面铜镜珍品。其中,汉代铭文铜镜尤其引人注目——虽历经两千余年,青铜表面早已锈迹斑斑,它们却像是一枚枚“时光密钥”,将汉代人的喜怒哀乐、祈愿与沉思封存其中,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活的镜像记忆。

一、汉镜铭文:方寸之间的时代缩影

本次特展的汉代铭文铜镜,依内容可分为五大类。每一类铭文都是一段微缩的社会图景,既有生动的图像叙事,更饱含着热腾腾的世俗情怀。

(一)吉祥祝颂类:把美好愿望刻进日常

image.png

图一:汉“长宜子孙”连弧纹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铭文:长宜子孙

铭文“长宜子孙”四字,是汉代人对家族的深情期许。1976年南阳县瓦店公社出土的这面铜镜,圆形镜体配半球形钮,柿蒂纹钮座间篆书铭文,字字刻着“子孙世代安康、家业永续兴旺”的祈愿。它不仅是一面照容镜,更是承载家训的传世信物。

image.png

图二:汉“日有熹”草叶纹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铭文:日有熹 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

日有熹”铜镜,则写满了普通人的小确幸。镜背铭文“日有熹,宜酒食,长贵富,乐短短十二字勾勒出汉代人理想的生活图景:日日欢喜,餐餐丰足,家境富足,无忧无虑——两千年前的“知足常乐”,和如今我们追求的安稳幸福,竟如此相似。

(二)仕途理想类:青铜镜里的“平步青云梦”

image.png

图三:汉“君宜官位”双夔纹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铭文:君宜官位

汉代“学而优则仕”的风尚,在这面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圆钮座两侧的长方栏内,隶书“君宜官位”笔力刚健,左右夔龙蜿蜒相对(夔龙在汉代是威仪与权柄的象征)。铭文与纹饰相,道尽了士人及其家族对“官运亨通、步步高升”的热切渴望。

(三)伦理劝诫类:一面镜子,一篇修身箴言

image.png

图四:西汉日光昭明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内区铭文:见日之光

外区铭文:内清夫之(质)以昭明光夫象夫日月心忽夫愿忠

这面铜镜上的铭文,仿佛一份汉代人的“修身指南”。内区“见日之光”四字环绕连弧纹,外区十八字铭文:“内清夫质以昭明光夫象夫日月心忽夫愿忠”,层层深入——以镜质纯净比喻人心应如清水澄澈,以镜面明亮如日月,喻示为人当光明坦荡,最终归于“心志专一、始终忠诚”。原来早在两千年前,汉代人早已把道德理想,融进了日常使用的器物里。

(四)纪年记事类:青铜上的“历史坐标”

image.png

图五:汉“子孙千人出南阳”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内区铭文:乐未央 富贵昌

外区铭文:延熹七年正月丙午吾造作明竟兮 

……公 长乐未央子孙千人出南阳兮

这类铭文是最珍贵的“汉代档案”,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确凿依据。1980年南阳废品公司拣选的东汉“延熹七年”铜镜,虽锈迹斑斑,却清晰刻着“延熹七年正月丙午”(公元164年)——精准标注铸造时间,契合汉代“丙午作镜”的吉日传统。“吾造作明竟兮”是工匠的“签名”,印证东汉铜镜生产已走向商品化;“长乐未央,富贵昌”是对幸福的祈愿;而“子孙千人出南阳兮”,不仅证明它产自南阳,更说明了一个史实:南阳是汉代冶铁冶铜重镇,不仅造农具、铸钱币,还能产出精美铜镜,甚至形成了家族式作坊集群。

image.png


图六:东汉“中平四年”铜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铭文:惟中平四年太岁在丁卯 吾造作尚方明镜 

广汉西蜀合浦□黄 □利无敬 世得光明 买此镜人 

尚欢虞家 当臣□师 侯大吉羊(祥)□

直径18.2厘米的镜背上,“惟中平四年,太岁在丁卯”(公元187年)的铭文,是东汉考古的“断代标尺”;“尚方明镜”暗示它可能出自官府铸造机构“尚方”,象征权威与高规格工艺“广汉西蜀,合浦□黄”则原料来源——西蜀与合浦,印证汉代冶铸业已形成全国性供应链。后半段“世得光明,买此镜人,尚欢虞家”的祝福,又让冰冷的青铜多了几分生活暖意。

image.png

图七:东汉“延熹二年”神兽镜 南阳市博物院藏

内区铭文:造作明竟,幽湅三商,位至三公

外区铭文:延熹二年五月丙午日 天大迹  

广汉西蜀造作明竟  幽湅三商  

天王日月 位至三公兮 长乐未英 吉且羊

1989年南阳唐河县出土的这面镜,“延熹二年五月丙午日”(公元159年)的铭文填补了黄河流域少见纪年神兽镜的空白。这类浮雕神人龙虎的铜镜,原本盛行于南方,它的出土,为研究汉代铜镜“南北传播之路”找到了关键物证。

(五)画像铭文镜:图文共舞,再现汉代神话

image.png

图八:汉“河伯”画像镜  南阳市博物院藏

铭文:池氏作竟大勿伤 

天公行出乐未央左龙右虎居四方子孙千人富贵昌

东汉中期后,浮雕神像、历史人物与铭文相配画像镜出现,他开创了铜镜艺术的新形式。河伯画像镜便是代表,铭文“池氏作竟大勿伤,天公行出乐未央”与浮雕呼应,勾勒出天公出行的盛大场面。镜上“河伯乘鱼驾车”的形象栩栩如生,既藏着汉代人对河神的崇拜与想象,也为我们读懂汉代神话,提供了最直观的“图像密码”。

汉代铜镜铭文,是多重价值的“文字遗产”:它是研究汉代语言文字的“活材料”,记录着当时的用语习惯与字体演变;它是窥探汉代价值观的“窗口”,内容涵盖家族、仕途、道德等方方面面;它更是汉代工艺与审美的“见证者”,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匠心。

二、南阳汉镜:千年前的“品牌强国”

在汉代铜镜史上,南阳是无可替代的“制造中心”。“子孙千人出南阳兮”等铭文,就像一个个清晰的“产地标签”,诉说着这里的繁荣:丰富的铜铁矿藏是“先天优势”,精湛的铸造工艺与大批工匠是“核心实力”,“自产自销”的完整体系更是“制胜关键”。

全国多地都出土过“南阳风格”的铭文铜镜——它们或通过贸易商船漂向远方,或随官员驿路传遍各地,或作为帝王赏赐流入贵族府中,成为汉代文化传播的“使者”。1974年南阳县安皋公社的“中平四年”镜、1980年南阳废品公司拣选的“延熹七年”镜、1989年唐河县出土的“延熹二年”神兽镜,都是南阳铜镜“畅销全国”的有力证明。

汉镜铭文的传统,更影响了后世千年铜镜发展:唐代海兽葡萄镜,纹饰虽华丽繁复,却延续了汉镜“祈福纳祥”的铭文内核;宋代商标镜,镜铭中的商号、产地信息,正是对汉镜“产地标识、制作机构”等内容的继承与创新。汉镜铭文如一颗种子,在后世铜镜的土壤里,不断生长出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
三、镜中星河: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

当你站在展厅里,凝视着这一面面镜,看到的绝不止是青铜与文字。“长宜子孙”里,有家族代代相传的温度;“君宜官位”中,有一个时代的仕途风尚;“延熹七年”上,有历史精确的刻度;“日有熹”间,有普通人最朴素的喜悦——这些简短的铭文,藏着汉代人对生活的热爱、对家族的守护、对世界的思考。

《照见星河》特展,既是对南阳青铜文明的一次系统梳理,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。这些铜镜照过人的容颜,如今又映照我们的目光——它们所承载的,不仅是个人的影像,更是一整个时代的面貌。诚邀走进南阳市博物院,亲手“解锁”这段镌刻在青铜上的风华长卷。

作者:文永杰

image.png
image.png
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

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南阳市博物院版权所有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