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约电话:0377-60163696 人工预约平台

陈列展览

临时陈列
系列报道之二:非洲木雕艺术对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影响
2025-04-10
编者按:“万木有灵——非洲雕塑艺术展”为南阳首次引进的国外元素的重要展览,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,全方位、多角度解读该展览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,南阳市博物院将策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,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二《非洲木雕艺术对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影响》。


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最古老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,由于木材易腐烂,现存最古老的木雕实物较少。考古证据表明,非洲先民很早就掌握了雕刻技术。非洲木雕是深深嵌入宗教、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实用物品。非洲木雕的起源根植于大陆悠久的泛灵信仰与社会结构,其多样化的形式反映了非洲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,更是族群记忆、信仰与权力的载体,对全球现代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。非洲木雕以其简练朴素、怪异粗犷的造型、强烈的表现力和抽象形式启发了多位重要艺术家。
一、非洲木雕对西方艺术的影响
1905–1907年,巴黎的非洲艺术展览让欧洲艺术家接触到了非洲木雕。这一影响直接推动了立体主义、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革新,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主义传统。
1. 巴勃罗·毕加索(1881–1973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非洲木雕对毕加索的创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,直接推动了立体主义(Cubism)的诞生。他创作的《亚威农少女》,画面右侧两个女性的面孔明显借鉴了非洲面具的特征——棱角分明的几何结构、突出的鼻子、不对称的眼睛。这些特征在他的很多人物画像中都表现了出来,画面彻底抛弃了传统透视和柔和的明暗过渡,转向平面化、碎片化的表现方式,标志着现代艺术的转折,证明艺术不必复制自然,而可以创造独立的视觉系统。     
2. 亨利·马蒂斯(1869–1954年)


image.png


马蒂斯代表作《蓝色裸体》中人物的粗犷线条和夸张比例映射出了非洲艺术的痕迹,他抛弃自然主义用色,像非洲艺术一样以主观色彩来表达情感(如绿色鼻影、紫色脸颊)。在作品《舞蹈》中,纯色平涂的红色人体与绿色背景形成原始仪式般的狂欢感。非洲木雕的社会属性(如用于祭祀、成年礼)启发了马蒂斯对艺术“实用性”的思考,他认为艺术应如“舒适的扶手椅”般滋养观者的灵魂。         
3. 安德烈·德兰(1880–1954年)


image.png


作为野兽派(Fauvism)代表之一,德兰的画作在色彩运用上堪称一绝,他彻底挣脱了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,既不受光影效果的局限,也不被物体固有颜色所左右,完全凭借内心的主观感受来挑选色彩。代表作中的人物造型带有明显的木雕特征,将人物的形体简化为粗壮的几何块状,四肢如非洲雕刻般呈筒形,面部特征被压缩、简化,更接近面具的抽象性。背景的树木和岩石也以斧劈般的笔触样处理,呼应木雕的“刀痕”质感。色彩上用炽热的红色、绿色和黄色来表现,完全脱离写实,如同非洲祭祀仪式中的象征性用色。
4. 阿梅代奥·莫迪利亚尼( 1884–1920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作为20世纪初巴黎画派的重要艺术家,莫迪利亚尼对非洲木雕的借鉴,绝非简单的异域风情模仿,而是通过形式净化,将原始艺术的永恒性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相结合。他笔下人物空洞的眼神、闭合的嘴唇既呼应非洲面具的"非人化"处理,又赋予现代式的孤独与内省,仿佛找到了表达人类普遍孤独的视觉密码。  
5. 乔治·布拉克(1882–1963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作为立体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,布拉克通过非洲木雕艺术的几何化语言探索空间重构。非洲木雕常将人体概括为圆柱、圆锥和立方体的组合,例如头部呈卵形、躯干为矩形、四肢如管状。部分非洲面具会同时表现正面与侧面特征(如双眼不对称、鼻子扭曲),这种“复合视角”成为立体主义的创作核心手法之一。人物造型几何化的处理挑战了西方传统解剖学比例,也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学院派风格。代表作《葡萄牙人》画面中吉他手的形体被分解为交错平面,碎片化的形式,乐器的轮廓线如非洲雕刻中的“负空间”般穿透人体,体现出画家对物体体积的重新定义。
二、非洲木雕与东方艺术家产生的关联性
中国艺术家在20世纪以来受到的非洲木雕影响主要集中在现代艺术领域。非洲木雕的简约造型、夸张形式和原始生命力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启发。许多中国艺术家并非直接接触非洲木雕,而是通过西方现代艺术“二次过滤”来接受其美学理念。80年代后,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开放,更多艺术家开始直接研究非洲、大洋洲等原始艺术,将其融入本土的艺术语境中。
1.林风眠(1900–1991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先驱,深受西方现代主义(包括立体主义、表现主义)影响,他的绘画中常见简化的人物造型和几何化的线条,与非洲木雕的抽象表现手法有相似性。作品如《仕女》《戏曲人物》等,面部和肢体的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原始艺术特质。仕女面部常被简化为鹅蛋形或菱形,五官仅以寥寥线条勾勒(如细长眉眼、点状嘴鼻),琴与手的几何构成近乎抽象,与非洲面具的抽象处理异曲同工,仕女的脖颈、手臂常被拉长或压缩,呈现优雅的曲线,仕女的发髻、衣饰被提炼为符号(如扇形头饰、V领长袍)等,如同非洲木雕对文化符号的浓缩,形成个人化的视觉语言。 
2. 关良(1900--1986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与非洲木雕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美学共鸣。尽管关良并未直接借鉴非洲木雕的形式语言,但两者在表现性变形、仪式感传达和民间艺术本质上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。他是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画的画家,其水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,手法明快单纯,造型稚拙生动,所作生旦净末丑,神出像外,耐人寻味。其油画纯朴、率真,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民族气派。关良所言:“画画要如小孩般天真。” 这种去除矫饰的本真性,正是非洲木雕跨越时空传递给现代艺术的永恒启示。          
3. 吴冠中(1919–2010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吴冠中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画家、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。他主张艺术创新,强调用“现代汉语及外国语”表达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,推动中国艺术走向国际。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,他的绘画常将自然景物提炼为点、线、面的抽象组合(如《江南水乡》系列),与非洲木雕对形式的凝练异曲同工。在油画和水墨中追求"形式美"与"意境美"的结合,笔触奔放色彩浓烈,与非洲艺术的直率表达有精神共鸣。        
4. 周春芽(1955—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周春芽是迈向中西交汇地带的画家,他的《绿狗》系列作品和早期人物雕塑中,可见夸张的形态和粗犷的笔触,与非洲木雕的原始张力有内在联系。非洲传统木雕以夸张的形体、简化的线条和强烈的表现力著称,其艺术核心在于对"生命本质"的直白表达,而非写实再现。周春芽的绿狗形象同样摒弃了自然主义的描绘,以扭曲的动态、荧光绿色的非真实色彩和粗犷的笔触强化视觉冲击力。这种对"原始张力"的追求,与非洲木雕通过形式夸张传递内在能量的逻辑一脉相承。正如艺术评论家吕澎所言:"周春芽的绿狗,是将非洲艺术的原始冲动转化为中国当代文化批判的视觉载体。"            
5. 吕胜中(1952—2022年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吕胜中是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,以剪纸“小红人”为标志性符号,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。非洲艺术强调“万物有灵”,木雕是连接人、祖先与自然的媒介,其创作过程本身即是一种仪式行为(如雕刻前需举行祭祀)。吕胜中的创作受到中国民间巫术和傩文化启发。“小红人”的密集排列、重复出现,模拟了祭祀场景中“招魂”“繁衍”的象征动作,与非洲木雕的仪式功能性形成跨文化呼应。吕胜中创作的人物扁平化、对称性、肢体延展的处理方式与非洲木雕的符号性不谋而合——两者都通过减法美学提炼出具有仪式感的视觉符号。    
6.隋建国(1956—)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隋建国与非洲木雕的关联并非风格上的直接借鉴,而是创作方法论上的共鸣,包括对材料原始性的尊重。非洲木雕超越了“艺术”与“工具”的界限,隋建国的作品也模糊了“雕塑”与“行为”、“观念”与“物质”的边界,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“现代原始主义”。他创作的《盲人肖像》系列,放弃视觉控制,完全依赖触觉记忆。这一过程与非洲木雕师凭手感与经验雕刻的方式暗合,均挑战了西方以视觉为中心的雕塑传统。他的作品《时间的形状》系列中,用手反复捏握、挤压石膏或黏土,形成独特的“手痕”雕塑。这种直接与材料对话的方式,与非洲木雕的“手工即仪式”理念相通——两者都强调身体与材料的互动,而非完全理性控制。 
非洲木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,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文化逻辑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这种关联性不仅体现在形式语言的借鉴上,更在于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思考。西方通过非洲艺术颠覆自身传统,打破写实主义的垄断,中国艺术家则借助这一媒介,既逃离文人画体系,又规避西方现代主义的霸权, 这种关联性揭示的终极命题是:艺术的前卫性,往往需要向"原始"回溯,非单向的模仿,而是创造性的对话。非洲木雕与中外艺术的关系,绝非简单的"影响——接受"模式,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跨文化博弈。(供稿:杨志玲)
相关链接
系列报道之一:“非洲雕塑艺术展”布展背后的故事


    image.png

image.png
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

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南阳市博物院版权所有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