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约电话:0377-60163696 人工预约平台

楚风汉韵

楚风汉韵
张衡与古代文学:从《二京赋》看历史情怀
2025-08-28

      谈到东汉时期的文学成就,人们往往首先想到《两都赋》和《二京赋》。这部由班固、张衡先后创作的赋作,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名篇,更是一面折射历史与思想的镜子。尤其是张衡的《二京赋》,它以敏锐的历史目光和深沉的文化情怀,将洛阳、长安两京的盛衰得失对比展现,既是辞赋艺术的高峰,也是张衡“兼通天文、历算、文学”多维视野在文学领域的体现。 

image.png

       张衡不仅是科学巨匠,还是一位深具历史使命感的文学家。他的《二京赋》在表面上是一篇都市描写与政治评论相结合的宏赋,但内里却渗透着他对国家兴衰的忧患意识、对制度文化的思考,以及作为士人的担当与心声。透过这篇作品,我们得以窥见东汉中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文学抱负

《二京赋》的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要理解《二京赋》,必须先回到它的时代语境。东汉永和二年(137年),张衡完成这篇赋作。当时的东汉王朝,表面上尚存秩序,但已经隐伏危机,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,土地兼并严重,民生困苦,社会上弥漫着对王朝盛衰的担忧与议论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在这样的环境下,张衡以汉代赋体的传统手法,追随班固《两都赋》的写作模式,作成《二京赋》。但与班固浓重的歌颂基调不同,张衡笔下更多的是冷静的历史对照与深切的反思。 班固《两都赋》写于东汉初年,以盛赞洛阳、长安的雄伟壮丽、政治昌明为主,目的是为汉室正统立言。而张衡的《二京赋》,则是在王朝中衰之际,以更为理性的笔触比较两京,借古讽今,寄寓兴亡之叹。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颂扬,而是透过辉煌的宫室描写、制度对照,提出“治乱有因、盛衰可鉴”的历史思考。 

  赋体传统与张衡的创新

       自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以来,辞赋成为汉代文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。赋体长于铺陈描绘,兼容散文与韵文,适合于表现盛世气象与宏大主题。《两都赋》正是在这一传统之下的代表性作品。张衡继承了赋体的特长,但又在其中注入了新意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他并非仅仅铺陈华丽,而是以“二京对比”为叙述线索,既写长安的雄伟与制度之盛,也写洛阳的规制与文化。通过对比,他指出西汉之兴与东汉之弊,从而使文章具有更强的历史纵深感。

       表面上,《二京赋》仍然遵循“铺陈歌咏”的模式,但在赞美之后,他常常转折,指出奢华背后的危机。譬如写长安“壮丽甲于天下”,却又指出其因过度奢侈而导致衰亡;写洛阳虽为新都,但同样潜藏隐忧。这种“寓贬于褒”的手法,使文章更具深度。

       张衡作为天文学家、数学家,他在文学中同样展现了“理性秩序”的追求。《二京赋》的布局极其严整,先叙长安,再述洛阳,层层铺陈,节奏有序,几乎像是一部“文字版的历史对照表”,显示出他独特的知识结构。 

  《二京赋》中的历史情怀

      《二京赋》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,在于它不只是“都市写生”,而是饱含历史情怀的文学表达。

       张衡描写长安时,不吝辞藻,将其雄伟、制度、文化展现无遗。但在极尽歌咏之后,他话锋一转,指出“奢淫致乱”,直言西汉末年衰亡的根源。这样的笔触,不仅是文学手法,更是对历史循环的反思:盛极必衰,治乱相因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在写洛阳时,张衡虽对东汉都城有所称赞,但他暗中指出洛阳宫室虽不及长安宏伟,却同样滋生奢靡之风,政治腐败已露端倪。这其实是在提醒东汉统治者:若不警惕,东汉亦将重蹈西汉覆辙。这种“借古讽今”的方式,正是古代文学中“托古言志”的典范。

       在《二京赋》中,张衡的笔调并不激烈,而是冷静、客观,却处处透出一位士人的忧患意识。他既不愿仅仅做“歌功颂德”的文士,也不可能以激烈言辞批判现实,于是选择在赋中以历史为镜,既保文学的华美,又寄忧国之志。这正是东汉知识分子“言近而旨远”的典型写法。 

 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

       《二京赋》采用“长安—洛阳”双都对照的结构,使文章形成鲜明的参照。长安之盛、洛阳之新,既是空间对比,也是历史对比。这种写法后来影响了魏晋以降的都城文学。张衡的文笔素以“清刚劲健”著称,他既能铺陈壮丽的景象,又能在关键处冷峻点破,形成“文采与理性并举”的风格。这与班固的单纯歌颂形成鲜明差异。《二京赋》并非单纯的文学描写,而是蕴含深意的文化文本。它让读者在欣赏壮丽辞章的同时,体悟到历史的教训与政治的警醒。正因如此,它才能成为历代学者反复讨论的经典。 

 从《二京赋》看张衡的精神世界

        张衡不仅是文学家,更是科学家、思想者。《二京赋》中的历史情怀,正与他的整体精神气质相呼应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他在天文历算中追求宇宙秩序,在文学中同样以秩序眼光审视历史。《二京赋》的条理性,正是这种理性思维的外化。

       张衡在科学研究中关心“天地运行之理”,在文学中则关心“人间政治之理”。这种“天人相通”的思想,使他的文学与科学并非割裂,而是互为补充。

       历史记载张衡性格清峻,不趋炎附势。他的《二京赋》正是一种“清醒的劝诫”,既不媚俗,也不激烈,却在冷静中见担当。这种姿态,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“独立而忧世”的精神风范。 

 历史镜鉴与文学力量

      《二京赋》不仅是张衡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,也是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作品。它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两京的盛景,又以冷静的历史目光揭示盛衰规律,最终传达出“以史为鉴”的深刻警醒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从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洛阳与长安的对照,更是张衡作为一位士人的心路与担当。他用文学之笔,参与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批评之中。这正是古代文学最动人的地方:它从来不仅是文字的艺术,更是历史的回声与心灵的写照。

       两千年后,当我们重读《二京赋》,仍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忧患意识。张衡以文学为镜,留给后世的不只是华美的篇章,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情凝视。

来源:南阳市博物院张衡博物馆
image.png
image.png
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

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南阳市博物院版权所有

官方网站

博物院微信号

知府衙门微信号

张衡博物馆微信号